精彩小说尽在星座小说网!

小说首页 分类书库 手机阅读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首页 > 小说 > 好父母 教品德 > 社会生活的品德

社会生活的品德

张振鹏2022-05-06 16:49:45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公德,这样,社会才能良好地运转,和谐与美好才能时刻伴随在我们的左右。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具有社会生活的品德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他的成长与成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爱祖国、遵守社会公德与公共秩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社会就会焕发出和谐的生机,孩子也会因为这样的品德贡献而众生受益。所以,父母还有什么理由不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心呢?

热爱祖国:让孩子的心与祖国同在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中国)胡锦涛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中国)徐特立

  在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中,主人公恩里科上小学4年级,父亲曾用书信的方式告诉他热爱祖国的理由,信中写道:

  “我为什么热爱意大利?因为我的母亲是意大利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意大利人的血液,我的祖先长眠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我出生在意大利,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意大利语,用过的书籍每一页都写着意大利文;我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我所崇拜的伟人,包括我身处的大自然以及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意大利的。我没有理由不爱它。

  “……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你从战场上平安地归来,我将为你喝彩。但是如果你是为了逃避死亡,逃离了战场,我将带着哽咽的哭声迎接你,并不再爱你。”

  这封书信言词中肯而犀利,透露着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他期望儿子成为一个爱国的勇士,而不是苟且偷生的人。很多孩子都在乎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相信如果父母把书信中的“意大利”换成“中国”,对孩子讲一遍,也一定可以激起他的爱国热情。

  人们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这方水土养育了我们。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因为祖国强大,所以我们能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乱的和平年代。人们应该感谢祖国,感谢那些曾为了祖国的繁荣作出贡献的人。

  可是,有一些人不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盲目地崇洋***,鼓吹西方国家丰富的物质生活,尊重民主、人权等制度,而批判自己的国家。很难想象这种人对自己的国家有多少浓厚感情,也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都被其他国家剥夺、侵蚀了,剩下的是什么?难道只是黄皮肤、黑头发,空有一副中国人的外壳?因此,父母要从小抓好孩子的爱国教育,培养他的民族精神。

  有些父母认为,“祖国”的概念太大了,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的情感太宽泛了,不知如何下手。其实,祖国的概念虽然抽象,但是祖国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包括丰富的历史、革命英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可以感受到的。总之,父母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爱国思想,结合适当的方法,启发他的爱国情感。

培养建议

建议一:给孩子讲述国旗、国徽的意义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的国旗、国徽的图案,但很有有人知道他的意义。国旗中的五颗黄色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国徽由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组成,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是新中国的诞生的标志,代表着中国的尊严。它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逐渐培养他爱国的意识。

建议二:带孩子观看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一般的学校每周一都会举行升国旗仪式,可是一些孩子只是走形式,就拿敬礼来说,一些孩子懒洋洋地把手举过头顶,甚至把手放在了脑门前面,唱国歌时,也没有一点儿雄壮的气势。如果有机会的话,父母可以带孩子参观天安门广场前的升国旗仪式,让他感受那一庄严的时刻。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视或网络来感受天安门升国旗的庄严。

  9岁的郑阳在观看了天安门前的升国旗仪式后,曾写下一篇文章,文中写道:“我从没见过那么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旗手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很有士气。周围还有多人观看升国旗仪式,当国歌响起,不论散步的人还是骑自行车的人,都会自觉地停下脚步,看着国旗冉冉升起,那种场面真感人。”

  天安门广场前的升国旗仪式能给一个9岁的孩子带来如此大的心灵震撼,相信他感受到了祖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祖国人民的素质也是很高的。这样一个经历对孩子来说是难得可贵的,教育意义也是非凡的。所以,父母不妨与孩子一起,感受升旗的震撼。

建议三: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

  现在的孩子听到父辈们讲一些自己小时候受苦的事时,一脸茫然,因为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他们根本不了解历史,所以不能理解那个年代的生活背景,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

  一位母亲对15岁女儿进行思想教育,带她去电影院看《白毛女》。从电影院里出来,妈妈问女儿有什么感受,不料女儿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杨白劳就应该把钱还给黄世仁。不过没钱拿女儿抵债,这个父亲也够可以的。喜儿也傻,干嘛非要去山上当白毛女,黄世仁那么有钱,嫁给他过幸福生活多好!”听了女儿的话,妈妈一脸惊诧。

  这个女孩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话,不能怪她,因为她不知道不同时代的发展背景,也不能感受父辈们“一件衣,穿仨孩儿”的生活。

  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国情,不仅要让他了解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也要让他了解中国清末一段屈辱的历史,让他在历史中反思一个人是“自我侮辱”了之后,才引来其他人的侵犯。此外,父母也要让孩子记住那些曾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英雄。

建议四:带孩子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大自然的美景带给孩子的美感是无穷无尽的。孩子可以通过观赏巍峨的高山、奔腾的江河、浩瀚的大海、碧绿的湖波等,突破有限的生活空间思考问题,进而克服狭隘的思维方式和性格,让他有一个开阔的胸襟。

  因此,父母应该尽量抽出时间来,带孩子游览一下各地的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在旅游途中,父母可以结合风景,给他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名人诗词等,让孩子感受美的同时,也让他获得知识,进而培养他的爱国情操。

建议五:端正孩子的思想,不让他“崇洋***”

  崇洋***,可能这个帽子扣在孩子的头上有点大,不过有些孩子的确存在这种思想,盲目崇尚西方国家的生活,这和父母的认识、社会舆论不无关系。

  一个幼儿园的阿姨问小朋友们的理想,有的小孩说“当科学家”,有的说当“老师”等等,可是有一个男孩的回答非常惊人,他说要当“外国人”。当问及原因时,男孩天真地说:“外国人有洋房、花园……”

  孩子的回答带有随意性,但也透露出爱国教育的缺失。的确,外国有很多先进的技术需要中国去学习,但是我们国家也不是一无是处,像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因此,父母要端正思想,扎牢孩子爱国的根。

建议六: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曾经有一段时间中韩之间引发一场文化之争,一些韩国学者曾提出孔子、李时珍等文化名人是他们国家的后裔。虽然表面上看这只是两国之间的一场文化之争,但不得不给中国人一个警醒,中国人已经“丢失”老祖宗很多年。如果我们依然不遵照老祖宗的教诲,依然我行我素的话,到那个时候,不仅孔子是其他国家的,恐怕我们也已经变成其他国家的人了。

  事实上,谈爱国,说到根上,中国人还是要认祖归宗,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忘本。为了中华文化能在孩子一代的手中发扬光大,父母应该从现在开始,让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弟子规》开始,脚踏实地地落实、力行,相信孩子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金玉良言

  如今,国内流行出国热,一些父母在孩子还没成年时就送他出国读书,把希望寄托于“洋师傅”。其实,这种做法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十分不理智的,往往也有可能害了孩子。其实,所有的父母在送孩子出国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送孩子出国的目的是什么”、“孩子是否具备独自闯荡的能力”、“对国外的教育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孩子的意愿是什么”等等。孩子只有爱国,心系祖国,在国外才能受到真正有益于自己的教育。

遵守公德:孩子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孟子

  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中国)陶行知

   7岁的苏爽和妈妈一起上了公交车,身旁站着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一连坐了3站都没人给老人让座。苏爽的妈妈看不下去了,对旁边座位上正在说笑的一对年轻男女说:“你们给老人让下座行吗?”那对男女不理她,继续说说笑笑。

   这时,汽车又到了一站,妈妈忽然发现苏爽不见了。正在着急的时候,苏爽的叫声传来:“妈妈,我在这儿呢!”原来她看到有人下车,趁机占了一个座位。妈妈看到那个老太太还在站着,便小声对苏爽说:“把座位让给奶奶怎么样?”苏爽很不乐意地撅起了嘴:“刚才他们都不让座,为什么要我让?”

   妈妈说道:“因为你是好孩子啊。你上周不是才被评为三好学生,现在给老奶奶让座不正是你该做的吗?”苏爽听后,对妈妈说:“妈妈,您叫那位奶奶过来吧,我把座位让给她。”

  苏爽的妈妈遇到的事情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都有发生,看到别人不遵守社会公德,父母是否会放松对孩子的要求,遇到事情时也得过且过?或者有些父母认为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大事,就算不让座又能怎么样?对孩子有影响吗?

  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素质,于是让孩子参加各种艺术特长班,想用艺术来提高孩子的素质。其实,体现一个人素质的不是他的艺术修养,而是他的公德意识。近年来,国人去外国旅游的机会多了,但是却经常出现“中国人没素质”的报道,就是因为我们的公德意识不够,在公共场合做出一些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如厕不冲,等等。

  父母都想孩子成为一个素质高的人,但是却忽略了在公德这种“小事”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从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到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无论是哪一点,只要孩子去做了,他的素质就会有所提升。

  现代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公民。遵守公德不光是孩子素质高的表现,还能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父母需要重视对孩子的公德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有个人素养、懂得对社会负责的人。

培养建议

建议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时代,孩子的很多行为是从电视剧、动画片中学来的,尤其是动画片,对他影响很大。有些动画片中的主角说脏话、打架、将烟卷扔在地上拿脚踩灭……孩子很容易就会认为这种行为很酷并加以学习。一旦他去追求所谓“酷”,当父母再去教他遵守公德时,他就会很抵触。

  除了电视中播放的动画片,网络信息传播的价值观也很混乱,孩子的社会经验少,不能分辨其中的对错,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解一些古代经典、中华传统的美德故事,让他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他进行遵守公德的教育。

建议二:父母要以身作则遵守公德

   孩子的行为是通过模仿习得的,父母怎么做,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若为是父母自身不遵守公德,只是说服教育,将无法产生好的效果。

   兰兰7岁了,很没礼貌,经常对同学大呼小叫:“喂!橡皮借我用用。”同学们都不太喜欢她。老师为此特意劝导过她,可是她一直改不了。一次开家长会,散会后大家坐下来闲聊,一位男士跟身边的人说:“喂!打火机借我用用。”说这话的正是兰兰的爸爸。

   要想让孩子学会遵守公德,父母就要以身作则,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千万不能说:“爸爸年纪大了,改不了了。你还小,一定要养成好习惯。”这样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会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建议三:让孩子学会推己及人

   人生活在社会中是相互依赖的,如果每个人都注意用自己的行为为周围的人提供便利,那么我们会生活得更加愉快。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如果自己不遵守社会公德,就会造成其他人的困扰。

   孙玲8岁了,在家里很讲卫生,但是一到街上就不注意了,经常把冰棍签、饮料瓶随地乱扔。妈妈觉得孙玲这样做很不好,于是问她:“为什么不将垃圾丢进垃圾箱呢?”孙玲回答:“街上好远才有一个垃圾箱,扔着不方便。”妈妈没有说话。

   第二天早上,妈妈说:“今天我们义务扫扫大街吧!”还没等孙玲说话,妈妈就拉上她,拿着一大一小两把扫帚就来到了大街上。妈妈已经开始扫了,孙玲拿着小扫帚很不情愿地在马路对面扫。孙玲这才发现原来路上垃圾这么多:饮料瓶、口香糖、冰棍签……扫了一会儿孙玲就累了,很想抱怨:“这都是谁扔的啊?”忽然想起自己也扔过,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继续扫了起来……

   没有说什么大道理,妈妈只是让孙玲体验了下环卫工人的辛苦。孙玲终于明白了乱扔垃圾的后果,自己是省事了,可是有人会因此受累。

建议四:用德育漫画教育孩子

  漫画生动形象,能引起孩子的兴趣,用漫画来教育孩子遵守公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市面上关于社会公德的漫画很多,父母可以搜集一些给孩子欣赏,让他在哈哈大笑中对不遵守公德的行为产生厌恶感,从而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身边看到的与社会公德有关的行为画漫画。孩子可能画得不好,但却能加深他对这些行为的印象,让他反思,从而拥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心。

建议五:及时纠正孩子学到的不良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这时,就算父母在家里把孩子教得很好,他也难免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做出不遵守公德的行为。

  6岁的露露和妈妈去旅游景点游玩,露露拿着吃过的香蕉皮始终找不到垃圾桶,看到前面的一位叔叔随手将饼干袋扔在了路边,她也照着做了。妈妈看到后立刻将香蕉皮捡了起来,并对露露说:“妈妈不是和你说过这样做不对吗?”露露反驳道:“可是叔叔也那样扔的啊!”

  妈妈耐心地对露露说:“叔叔那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去把他扔的垃圾捡起来,你看,妈妈不就把你扔的垃圾捡起来了?”于是,露露去把垃圾捡了起来,妈妈表扬了她,和她一起找到垃圾桶,把垃圾丢了进去。

  父母要为孩子“把好关”,一旦注意到孩子学习了不遵守公德的行为,要及时纠正。但是要注意,不能强制或者呵斥孩子,而要耐心引导他。如果孩子做出了遵守公德的行为,父母也要及时鼓励他。

建议六:善于用荣誉感激发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都比较强,曾经有一个小学1年级的老师做过这样的规定:连续1周遵守纪律可以得到1块橡皮,而4块橡皮可以兑换一颗象征“纪律之星”的五角星。这时,有些孩子因为手中只有3块橡皮而不开心。父母可能会想:“五角星有什么用,还是橡皮实在。”可是在孩子心目中,荣誉就是如此的重要。

  所以,要让孩子学会遵守公德,父母可以用荣誉感来激励孩子。让孩子明白,遵守公德是好孩子必须做到的。而在前面苏爽的故事中,妈妈也是用荣誉感来激励苏爽给老人让座的。

金玉良言

  一个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对公民的素质要求就越高。而公德意识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一个没有公德心的人,即使他其他方面很优秀,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重。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让他形成公德意识,培养他遵守公德的品德,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着深远影响。

遵守秩序:井然有序的生活需要孩子创造

  

  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秩序。

——(英国)斯威夫特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中国)孟子

   学校组织春游。虽然老师再三强调要注意遵守秩序,可是孩子们上车的时候还是挤来挤去,一个体弱的小姑娘甚至被挤哭了。老师后来在车上严肃强调了纪律性,要孩子们遵守秩序。可是一个多小时后,在目的地下车时,孩子们还是挤成一团,有个孩子的背包被挤开了,食品掉了一地,而其他孩子则不管不顾,直接从食品上踩了过去。

   老师看直接教育不管用,于是想了个办法。他组织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小猪过河”。游戏的背景是:小猪在躲避狼的追赶,跑到了一座桥边;游戏的挑战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如何让尽可能多的孩子顺利“过河”。最后,没有成功过河的孩子将接受游戏中的惩罚——唱歌或表演节目。

   老师将孩子分作两组:一组自己亲自指挥,另一组则让孩子自由发挥。“河”是架在两块砖头上的一条木板,时间则限定1分钟。结果,最后老师指挥的那一组全部顺利过河,而孩子们自由发挥的那一组由于争抢过河次序耽误了时间,剩下了很多人。

   老师让被留在“河”这边的孩子说感想,孩子们纷纷说道:“要是一开始就遵守秩序,不争抢,我们也能过去。”老师借机启发道:“这只是一个游戏,过不去河也没什么,可是如果是真正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地震等突发性事件,不遵守秩序就很可能有生命危险。看到你们早上在校车上抢上抢下,我真替你们担心。”

   一个孩子说道:“是啊,就是校车抢上抢下也很危险,小云都被挤哭了。”其他的孩子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等到回去的时候,孩子们都排队上车,没有人抢来抢去了。

  就像故事中的那个游戏所点明的一样,遵守秩序能让每个人受益,而无序行动看似能让人有抢先的机会,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面对不听劝告的孩子,老师用了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亲身体验了遵守秩序的好处和不遵守秩序的坏处,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社会生活中,秩序无处不在:过马路要遵守交通秩序,去银行取钱需要排队,去上学要遵守纪律……只有每个人都遵守秩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社会生活才会井然有序,每个人才能过上一种安定有序的生活。

  不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个人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遵守个人生活中的秩序,就会出现如下后果:家里乱糟糟,做事情慌乱不堪,工作时丢三落四,由于饮食无规律导致健康出现问题,等等。一个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怎么可能会快乐?

  所以,父母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品德,不但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和别人和谐共处,而且也能让他的生活井井有条,办事有条不紊。内在的秩序感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

培养建议

建议一:给孩子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

  要让孩子学会遵守秩序,父母首先要注意加强孩子的秩序感。父母要做到家中的环境整洁、有序,这样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形成一种秩序感。当孩子乱拿乱放东西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把东西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果家里本来就很乱,东西根本没有固定的位置,那么孩子就很难学会“物归原处”。

  所以父母需要注意:第一,家里的所有的物品都“有定位”,孩子的玩具也放在固定的位置。第二,教导孩子,用完东西要放回原来的地方;第三,家庭生活有规律,如:吃饭、洗澡、休息等尽量安排在固定的时间;第四,让孩子在公共场所使用完东西后也要物归原处。

  孩子生活在一个整齐有序的环境中,他就会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对秩序感也就能自然地接受,在环境的熏陶下渐渐培养出遵守秩序的品德。

建议二:教导孩子遵守先后次序

  生活中之所以会出现不遵守秩序的现象,都是因为人们想抢在其他人前面。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很多,父母往往将孩子摆在第一位,什么好东西都先让孩子吃,好玩的先给孩子玩。这样长大的孩子到了幼儿园或者学校会很难适应。幼儿园里小朋友多,打饭有次序,玩滑梯也要排队,如果孩子什么都想要抢第一,就会和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

  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宠溺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让他有先后次序的意识。对于好吃的东西,父母要先让家里的老人吃,然后再给孩子,这也是在教孩子懂得“长幼有序”好品德。当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参与接待客人,这样他会明白凡事要让客人优先。总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每次他都会排在第一位,要懂得遵守先后次序。

建议三:孩子遵守秩序应坚守原则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不遵守秩序。比如,在红灯还亮着的时候就穿越马路,排队时插队,在通道中逆行等等。这时,孩子如果遵守秩序,看起来好像是“吃亏”了。但是实际上,遵守秩序却能让孩子得到最大的受益——安全。

  8岁的童童和爸爸妈妈一起过马路,这时是红灯,却没有车,很多人匆匆地穿过马路。童童蹦蹦跳跳地想往前走,却被妈妈一把拉了回来。

  “现在没车,为什么不让孩子走?”爸爸问。妈妈回答道:“现在没有车,他这样穿过去的确无所谓。但是一旦让他养成了贪快,不遵守秩序的坏习惯,以后车离得远的时候他也会这么做。也许哪天为了赶时间,车离得很近他也会跑过去,这样太容易出事了。”

  爸爸听后恍然警觉,童童也说道:“妈妈,我知道了,要注意安全,就必须遵守交通秩序。”妈妈听后笑着点了点头。

  生活中,我们在火车站买票时经常看到一些因插队而发生争吵的事件,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如果孩子不坚守原则,别人插队他也插队,岂不是很危险?还有在通道中逆行更是如此,如果这时刚好过来人流,孩子很容易被撞倒而受伤。所以,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品德不光是为了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是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

建议四: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任何集体活动都是有秩序的。不要说足球、篮球这些规范化的运动,就是捡沙包、跳格子、捉迷藏这些游戏,只要孩子是和同伴们一起玩,也都必须遵守秩序。

  6岁的小雨在幼儿园玩游戏时不遵守秩序,总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别的小朋友都不太喜欢他。一次老师组织传球游戏,小雨抱着球自己玩了起来,就是不肯传下去。老师把小雨叫到了一边,给他一个球让他自己玩,然后带领其他小朋友继续做游戏。

  小雨玩着玩着就哭了起来。老师把他叫回来,问他:“你是想玩球,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小雨说:“我想玩游戏。”老师说道:“那就要遵守规则,游戏是把球传给别人,明白吗?”小雨点点头。等再次开始时,小雨接到球后迅速地传了下去,再没破坏规则了。

  在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就是遵守秩序。玩游戏的孩子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才能玩得顺利。所以,集体游戏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遵守秩序。而一些集体活动,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更是需要孩子遵守秩序。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的活动,让他在活动中培养遵守秩序的良好品德。

建议五: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纪律

  学校的纪律是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设立的。孩子遵守纪律,学校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在幼儿园时,老师更多的是照顾孩子,而一进入小学,老师开始要求孩子去遵守纪律,如:按时交作业、在走廊里不能大声喧哗、保持环境卫生、轮流做值日等。孩子懂得遵守学校的纪律,将来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遵守秩序。

  很多孩子受不了约束,对学校的纪律感到不耐烦,这时父母不能只是训斥他,而是要通过一些方式让他明白为什么要遵守纪律,引导他自我约束。父母可以给孩子举出正反例子,也可以在家庭中进行“纪律实验”,让他做纪律监督员,让他形成纪律意识。

金玉良言

  秩序是需要人来遵守的,正是每一个遵守秩序的人创造了井然有序的生活。如果孩子不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秩序,不但会影响其他人,还会给自己带来安全隐忧;如果孩子的个人生活无序,就会直接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损耗,难以快乐。所以,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的品德也是在为孩子预约未来的幸福。

爱护动物:让孩子为“他人”的生命喝彩

  

  我赞同动物均有其权利,如同人类具有人权一样。这才是扩充仁心之道。

——(美国)林肯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中国)白居易

  几名六七岁的男孩在巷子里放鞭炮。突然,一只小狗冲进了他们的视线,一个男孩提议把没放完的鞭炮拴在小狗的尾巴上。接着,大家纷纷响应,于是可怜的小狗被绑上了鞭炮。

  随着导火索的引燃,“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小狗身后响起。这使得小狗惊慌失措,到处乱窜,尾巴上四处飞溅的火星甚至引燃了周围的杂草,而这一情景却引来了孩子们的欢呼声。惊吓中的小狗无处可逃,猛然冲向了马路,可是一辆货车正好飞驰而过,车轮就这样从它身上碾了过去。孩子们见状,全傻了眼,没有再取乐的心情,一窝蜂地散去了。

   这些孩子玩儿出了圈儿,最后导致小狗惨死在车轮底下。诸如此类的事件绝不是个案,孩子的这种行为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知道,孩子的思想和认知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父母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项调查显示,如今中小学生缺乏保护动物的意识和常识,参与保护动物的活动也很有限。事实上,对任何一种生命,人们都应该有一个尊重的态度。可是,由于人们的不负责任,导致社会上的流浪猫、流浪狗越来越多,它们大多身体残疾,生存状况令人堪忧。与此同时,虐猫、虐狗这种令人发指的现象频频发生。施虐的这些人中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在人们提倡“珍爱生命”的今天,如果只是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其他动物还作出杀戮行为,那么这里对“生命”的理解就太片面了,和谐也就无从谈起。人类只有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珍视其他动物的生命,才是具备了最基本的素质和品德。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对动物的热爱,让他珍视所有的生命,善待身边的动物。

培养建议

建议一:增加孩子和动物交流的机会

  孩子对动物的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动物给孩子带来的温暖和安慰,以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增加孩子和动物交流的机会。

  9岁的安安和妈妈周末参观了海洋馆。后来,安安在日记中写道:“……当穿过‘海底隧道’时,那么多不知名的五彩缤纷、奇形怪状的鱼在和我打招呼,仿佛我自己也是一条小鱼。隔着玻璃,我忍不住用手去抚摸它们……”

  安安参观海洋馆的经历,让她感悟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可爱、神奇。相信这种教育方式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法替代的抚慰,她也会因此更尊重其他的生命。

  平时,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关于动物的书,让他认识动物、了解动物,以丰富他的知识。父母也可以学习安安的妈妈,带孩子参观动物园、海洋馆等地方,让他亲身感受另一种生命的可贵。

建议二:让孩子对宠物负责任

  有些人往往看见小动物第一眼,觉得“好可爱”,一时冲动就把他买下。可是,当他长大后,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可爱,变丑了,又因为嫌弃它掉毛、淘气,喂养比较麻烦等等原因而丢弃它。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当孩子有养宠物的想法时,父母要告诉他,饲养宠物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长期的责任,自始至终都应该照顾它。父母还要尽可能地为他列举饲养之后的事宜,比如,喂食、引导它找厕所,清理卫生,带他遛弯等等,让孩子考虑全面后,再作决定。当然,饲养之后绝不可以随便丢弃它,即使因搬家等原因,也要合理安置它,给他找一个好主人。

建议三:与孩子一起,拒绝吃野生动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这些野味都成了人们口中的美味佳肴。其实,像餐厅里的一些野生动物大多是没有经过卫生防疫检查就进了灶房,其身体内很可能携带各种病毒,像社会上一些罕见的血热、鹦鹉热、兔热病等就是吃野生动物引起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杜绝吃野生动物,也要让孩子了解吃野生动物的危害。

建议四:不让孩子对动物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些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被批评了无人倾诉,就将宠物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倾诉可以,但是暴力就不可以了。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帮他排解消极情绪时,也要让他爱护动物。

  7岁的云龙因为被老师训斥,心情很坏,抱着小狗贝贝,嘀咕着什么。妈妈看到这一情景,没有在意。一会儿,云龙拍着贝贝的头说:“叫你不听话!”

  这时,妈妈走过来,说:“你忘了尼尔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因欺负动物,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拇指大小的人了吗?”

  云龙听了,撅了撅嘴,放开了贝贝。妈妈继续说:“这就对了,知错就改,你也能要像尼尔斯一样,最后变成一个热爱动物、乐于助人的人。告诉妈妈,今天怎么了,没准妈妈能帮你出一个好主意呢!”云龙听了,和妈妈说起心事。

  妈妈从云龙拍打小狗的动作中,看出了他的心事,用故事的方式制止了他的行为,也引导他说出了心中的不愉快。这种及时倾听孩子心声的做法值得父母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父母在遇到孩子有此类行为时,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也要让他明白不能对动物宣泄自己不好的情绪。

建议五:让孩子善待流浪动物

  走在偏僻的街道小巷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被主人遗弃了的流浪猫、流浪狗,它们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已经很可怜了。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善待它们,尊重它们的生命。

  某居民楼附近经常可以看到一只脏兮兮的流浪猫,周围的人走过从不正眼看它一眼。13岁的孟溪把它带回家,给它洗澡,还拿了些东西喂它。妈妈支持女儿的行为,给猫打了预防针,还帮助她在楼道走廊处搭建了一个小窝棚,作为猫的“宿舍”。从此以后,孟溪用攒下的零花钱买猫粮给它吃,每次路过时,都会在那放些食物。

  孟溪求助流浪猫的行为得到了妈妈的支持,使小猫不再流浪,有了安身之所。有些父母在孩子救助流浪动物时,担心动物身上有细菌,父母可以参照孟溪妈妈的做法,带它做全面的检查,也可以在楼道里给它安置一个家。当然,前提是不影响邻居的情况下进行。

金玉良言

一些父母通过养宠物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这种方式值得提倡。但是,父母一定要注意卫生,及时给宠物打预防针,预防一些疾病。在孩子和它玩的过程中,不能让孩子嘴对嘴地和它接触。同时,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地和宠物相处、交流,比如,宠物在吃饭或睡觉时不去打扰,不拽它的尾巴等等,让他对爱护宠物,对它负责。

保护环境:孩子为社会应尽的一分职责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德国)恩格斯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美国)惠特曼

  13岁的爽爽周末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爱护环境,走进自然”郊游活动。老师带孩子们去野外郊游,并在那里给他们讲解环境的重要性,并讲解了古人的耕织美景。

  回到家后,爽爽写了一篇郊游日记,并把它拿给了妈妈看。日记写道:

  “今天天气很好,全班一起去郊游。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年以前地球上的另一番景象。那时环境十分和谐,充满了生机。春天来了,山就会变绿,满山的野花像棉花糖依偎在绿叶的怀抱里;夜晚的天空挂满了星星,像撒满钻石的蓝色丝绒;小羊会在房前吃草,蝴蝶还会飞到院子里来;睡觉时能听到蛐蛐叫,还有青蛙在唱歌;早晨醒来人们到田地里劳作,哼着自编的小曲儿……

  “可我怀疑,这些美景真的存在过吗?我想问妈妈,她是否见过在房前吃草的小羊和晚上唱歌的青蛙。现在,它们都到哪里去了?”

  看完爽爽的郊游日记,妈妈也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无忧无虑的小村庄,傍晚时袅袅的炊烟。妈妈说:“孩子,这些美丽真的都曾经存在过。可是由于我们制造了太多的垃圾,污染了环境,农村渐渐都被扩展为城市,所以青蛙失去了它们的家园,没处可以唱歌。”

  “妈妈,这是真的吗?是我们赶走了青蛙,让这些美丽都不在了吗?”爽爽问道。

  妈妈点点头说:“是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不再向大自然倾倒垃圾,不再制造污染,还那些小动物和我们自己一个美丽的家园。”

  那些美丽的田园景象也许只会在成人的脑海中存有记忆,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只有公园、游乐场、高楼和汽车。我们不仅问自己:那个浑然天成的美丽世界到哪里去了?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今天,忙碌的我们是否有时间想起儿时那安静的村庄、报晓的晨鸡、麦秸的香味、甘甜的井水……随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许多美景都不复存在,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由一种经济行为上升为一种道德行为。

  地球不仅仅是当代人的家园,更是孩子和一代又一代人生存的地方,环保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当然,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不乱丢垃圾和清洁卫生的问题,从广义来讲还包括水源、大气、森林、土壤、动植物等多方面内容。所以,父母要经常向孩子渗透有关环保的知识,激发孩子的环保意识。

  要让孩子将环保意识根植于心,落实到行动上,帮助孩子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让他学会节省资源、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

培养建议

建议一: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

  都市长大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他爱护环境,首先要让他认识到大自然中无穷的美感和乐趣。

  父母有时间要多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让他感受山川平原、江河湖海的磅礴气势。在清新的自然世界中,孩子内心所产生的美感是直接而生动的,认识到自然环境的美,他的心中便会萌发保护这种美好环境的意识;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孩子能体会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

  所以,在春天大地复苏时,秋季天空明净时,不妨多带孩子去野外郊游。让他远离都市的喧嚣,把大自然的美景收藏于心间。

建议二:让孩子懂得爱护生命

  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共同拥有一个地球,是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所以让孩子爱护环境,就要让他爱护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一天,10岁的涵涵听爸爸在和叔叔聊天时谈到澳大利亚从中国引进屎壳郎。叔叔走后,涵涵十分好奇地问:“爸爸,澳大利亚为什么还要引进屎壳郎?那么脏的虫子不是该被杀死吗?”

  爸爸说:“自然界中的每一种动植物都有各自的职能,澳大利亚由于没有屎壳郎这个物种,他们那的牛羊粪较多却无法分解,自从引进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不要轻视每一种动物,更不要去伤害它们,它们可都在和我们一起努力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涵涵听完说:“哦,原来小昆虫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看来小虫子也是不可以随便杀的,要爱护它们。”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小动物能为植物提供生长的养料,而某些昆虫还能为植物传播花粉,帮助植物繁殖。人类和各种动物植物犹如一部机器上的各种零件,缺一不可,所以要让孩子懂得爱护生命、尊重生命。这样不仅能让他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还能培养孩子的爱心,让他做一个善良的人。

建议三:父母要做环保主义者

   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需要父母首先为孩子做出表率。父母平时不要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要爱护花草,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示范。

  8岁的明明和妈妈一起逛街时喝了一瓶酸奶,喝完后看见不远处有个垃圾桶,明明就远远地丢过去,结果瓶子没有投进垃圾箱,而是掉在了地上。

  妈妈说:“明明过去捡起来。”明明却说:“没关系,反正在垃圾桶旁边了。”

  “这怎么可以?一定要丢进垃圾箱才行。”妈妈说。“为什么?妈妈上次你带我去广场看演出,就把矿泉水瓶丢在垃圾箱旁了。”明明反问道。

  妈妈这才想起,上次因为人比较多,垃圾箱旁本来就有一些垃圾,所以就没有太注意。没想到自己一时的错误行为,竟会在孩子的脑海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妈妈走到垃圾箱旁,亲自把瓶子捡起来说:“明明,上次是妈妈不对,把垃圾丢在外面了。妈妈以后一定不会这样做了,你丢垃圾也一定要丢进桶内好吗?”明明点点头说:“好的,妈妈。我明白了。”

   虽然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是每个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很多时候,父母却会在“不知不觉”中遗忘。古人说:“身教胜于言传。”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时刻提醒自己爱护环境,为孩子做好的典范。

建议四:教给孩子环保方法

   保护环境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还要落实到行动中。让孩子保护环境,需要父母教给他保护环境的方法。

   让小小年纪的他们懂得如何保护环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方法:

   第一,让孩子学会废物利用。父母可以让孩子在用过的纸板背面画画、写字,还可以教他把空的易拉罐、塑料瓶用胶水或胶带粘在一起做玩具。

   第二,为了培养孩子的节能意识,可以让他负责提醒家人及时关灯、关水龙头。

   第三,告诉孩子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垃圾时,要将他捡起来丢进垃圾桶。

   第四,让他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节省纸张。

   第五,在洗衣物时要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减少污染。

   ……

   生活中,还有许多环保的方法,只要父母善于用心发现,并耐心去教给孩子,久而久之,他就会习惯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

金玉良言

我们今天过度的开采和破坏,已经导致环境的极度恶化。在《自然保护大纲》中有句话说:“环境不是我们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给子孙后代一个好的环境是我们的义务。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让他懂得如何去爱护自己的家园,这不仅是孩子应该具有的良好品德,更是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

小说《好父母 教品德》 社会生活的品德 试读结束。

章节 设置 手机 书页

评论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阅读全文

章节 X

前言 品德比学历更高 社会生活的品德

设置X

保存取消

手机阅读X

手机扫码阅读